
东巴舞是纳西族的传统舞蹈,是东巴教祭司在各种宗教仪式中表演的一种宗教舞蹈。舞蹈严格遵循仪式规则,不同仪式类型有不同规范。东巴舞表达了古代纳西人对自然力量和社会恶灵的抗争精神。源自古代纳西社会的日常生活,许多动作模仿动物的姿态与行为,生动且富有表现力。
东巴舞是东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东巴经文中,有专门的舞蹈记谱书,如《舞蹈教学手册》和《舞蹈起源》,被称为“蹉模”,意为舞蹈的标准或模式。这些手册详细记录了六十多种不同舞蹈动作。东巴舞专门描述舞蹈的起源、类型、步伐、手势、动作及功能。它是世界上唯一用象形文字书写的古老舞蹈记谱,因此对于研究人类原始舞蹈的起源和舞蹈记谱的早期形成具有极高的价值。
在东巴教八大祭祀场所中,东巴舞在除“祭天”之外的七类圣礼中均有表演。东巴祭司会在仪式中跳舞。东巴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纳西祖先通过舞蹈召回病者的灵魂。东巴祭司模仿驯养动物的动作,手持五彩羽毛和盛有白灰的篮子,在神像前狂舞,将羽毛和灰撒向空中。在当时的世界观中,人们相信这样的舞蹈可以讨好神灵,使神灵欢喜并对人们施以祝福。
除了讨神舞之外,东巴舞还有驱邪或制服特定灵体的舞蹈。在此类仪式中,东巴祭司佩戴装饰有鹰羽的“鹰羽帽”,模仿鹰的动作起舞。在纳西神话《鹰与灵的战争》中,鹰被视为能够制服恶灵的神灵,拯救人类于危难之中,成为古代纳西人的守护神和崇拜对象。
无论是取悦神灵的舞蹈还是驱邪舞蹈,东巴舞都延续了歌舞结合的民俗传统。大多数东巴舞兼具力量与优雅、活泼与舒展,动作灵活变化、风格精致典雅。其原始风格浓厚、动作规范严格,形成了丽江地区独特的舞蹈风格,也成为云南及其他地区少数民族舞蹈中的珍贵瑰宝。
东巴舞是纳西族传统舞蹈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按内容和形式分为五类:神舞、鸟兽虫舞、器物舞、战舞和踢舞。
东巴舞反映了早期纳西人的生活方式,他们随畜牧迁徙,与鸟兽紧密共生,是纳西精神文化的生动表现。舞蹈常模仿动物,如鹰舞、鹏舞、孔雀舞、银雉舞、大象舞、青龙舞等。
从形式上看,东巴舞似乎主要是为召神驱邪的仪式动作,但其本质上大多表现古代纳西人对自然力量与社会邪恶的抗争。东巴舞材料来源多植根于民间传统,许多元素取自民间舞蹈,并通过仪式表演赋予东巴宗教风格。因此,东巴舞保持了浓厚的民俗特色,因为东巴祭司从未脱离日常生活,他们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和工作。
两部用象形文字书写的古老舞蹈手册,称为“蹉模”,记录了几乎被遗忘的舞蹈——60种类型及数百种变体。《蹉模》中描述的舞蹈可分为几类,包括动物舞、剑舞与弓舞,以及大神舞。剑舞与弓舞包括剑舞、射箭舞及赤足舞等。


image from The Dongba Culture Museum of Li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