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的西南,距离赤道最近的大雪山,纳西族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东巴文字,千百年来经久不衰,源远流长。新主纳西族于清朝初期从木里、永宁、维西、太安、拉市、七河、塔城、鲁甸等地迁居新主,在新主居住的历史至今已有200多年。新主纳西族原称纳西,与整个纳西族一样有树、尤、梅、禾四个支系。其中树支系占90%、尤支系8.2%、梅支系和禾支系共占1.8%。

东巴文字,纳西语称为"斯究鲁究"(ser jel lv jel),意味“木石上的痕记"或"木与石的记录",形象地反映了这种文字起源于刻画在木头和石头上的原始符号。起源于千百年前(目前广泛认为起源于唐代),东巴文字被誉为"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是人类文字发展史上的"活化石“。作为纳西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巴文字主要由纳西族的宗教祭司"东巴"掌握和使用,用于书写宗教经典、记录历史和日常生活,也因而得名。

东巴文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介于图画文字和成熟象形文字之间的过渡阶段。它主要流行于云南丽江及周边纳西族聚居区,包括中甸、维西等金沙江上游的纳西族西部方言区。根据统计,东巴文共有约1400-2000个单字(不同统计方式结果不一),若包括其衍生的标音文字"哥巴文",字符总数可达2000多个。

纳西象形文字的发展步伐极其迟缓,其文字形态中至今仍透着远古人类造型艺术奇瑰的灵光。东巴古籍的每一页,都是稚趣盎然、美仑美奂的飞禽猛兽之迹,散发着原始艺术的馥郁芬芳。这些古籍书写时虽然不以艺术鉴赏为目的,但已将自然产生的审美意识注入其中,质朴可爱的图形依循一定的造型规范而幻化无穷,似不经意而又细心经营,线条和图形的组合富有律动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东巴古籍无论从字符还是篇幅上都体现出其独特的美学价 值,因而是传统纳西象形文书法艺术的典范。
清代余庆远在《维西见闻录》中对东巴文的特点作了早期记录:"专象形,人则图人,物则图物,以为书契"。作为东巴文化最重要的内容,纳西象形文字及东巴古籍成了“国际纳西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同时亦倍受国内外一些书画家、造型艺术家的青睐。20多年来,一批现代东巴书画艺术家脱颖而出,他们在东巴文化的沃土中孜孜耕耘,以现代艺术的手段创作了大量取材于纳西象形文字及东巴古籍的书法、绘画、篆刻作品。他们的创作拓宽了中国书画艺术领域的审美空间,同时促使纳西象形文字加速对外传播,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国际主流文化的动向。


"brave the wind and the waves"
meaning overcoming all obsta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