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东巴音乐

那是一个遥远的地方,但更重要的是,它是心中的乌托邦。

​关于东巴音乐

东巴音乐是纳西族东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由东巴祭司在东巴宗教仪式中表演,以诵唱为主,辅以器乐伴奏。作为宗教仪式的核心组成部分,东巴音乐也被视为古代纳西音乐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民俗和精神意义。

 

东巴诵唱大约有五十种旋律类型,均基于传统纳西音乐风格。主要使用的乐器包括木鱼、框鼓、锣和钹等。节奏简单,记谱少。东巴仪式还包含器乐演奏,与声乐诵唱结合时,可形成节奏鲜明、音色谐和的作品。

 

东巴音乐主要通过口传方式流传,并零散保存在东巴经文和绘画中。除占卜文书外,所有东巴经文都需通过诵唱形式来表演。东巴诵唱旋律在保留口传经文元素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也对东巴文化的传承起到了关键作用。

 

东巴音乐也是云南纳西族的传统表演艺术,被称为东巴诵唱表演。在纳西族西部方言区(如丽江、中甸(香格里拉)、维西)广为流行。研究表明,它起源于7世纪中叶,由东巴经师(祭司)在仪式中发展而来。根据仪式规模和祭司的诵唱熟练程度,东巴表演可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不同仪式有特定内容和相应主旋律。

 

例如,在风祭仪式中,诵唱《鲁班鲁饶》,节奏缓慢,旋律高亢空灵、悠远绵长,用抒情的音调表达纳西族人对悲剧主人公的同情、对苦难的理解以及对生命的追求。相比之下,在祭天仪式中,诵经节奏适中、稳重,音色深沉,采用叙事的声乐方式,传达对神灵和先祖的敬意。

 

表演时,主祭的东巴祭司通常坐在祭坛上,一手摇手鼓,一手翻阅经卷——交替进行诵读与歌唱。伴奏乐器包括牦牛号、斑纹海螺、白色海螺号、大牛皮鼓、手钹、芒(当地吹奏乐器)、锣等。

 

这些音乐作品都用东巴文字记录在经典东巴文献中,据估计约有1600首。内容反映了纳西祖先对自然、神灵和先辈的崇拜,并包括世界创世、降魔、战争、爱情、劳作、民俗和传统故事。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若干东巴诵唱作品,如《创世记》《东巴经典选译》,被收集、整理、翻译并出版。东巴诵唱表演有时会配合东巴舞蹈进行,舞者人数从一两人到数十人甚至上百人不等。

WechatIMG3230.jpg

image from The Dongba Culture Museum of Lijiang

文化含义

东巴音乐不仅是宗教仪式的核心媒介,也承载着纳西族的历史记忆、宇宙观和民族认同。其声乐内容主要来源于《创世记》《黑白之战》等东巴史诗,通过神话叙事传达纳西祖先对自然与生命的思考。程式化的音乐结构——如固定节奏和反复旋律——反映了早期宗教的万物有灵观,并强化了仪式的神圣性。

 

此外,东巴音乐与舞蹈、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紧密结合,形成多维度的文化表达方式。例如,祭天仪式中的集体合唱象征民族团结,而驱邪鼓的节拍则象征人类与神灵之间的沟通。

 

如今,东巴音乐既是纳西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也是旅游表演带来的真实性与商业化之间矛盾所引发关注的对象。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