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640.webp

在古老而神秘的纳西族文化宝库中,《鲁般鲁饶》是一部影响深远的民间叙事长诗,它与《撮般土》(创世纪)、《东埃术埃》(黑白战争)一起,被誉为纳西族东巴文学的三颗明珠。“鲁”(阴平)本指未婚男青年,兼有种族之意,这里泛指男女青年;去声“鲁”意为放牧;“般”是迁徙;“饶”是下来。题意即“牧儿牧女迁徙下来”

  • Facebook
  • Twitter
  • LinkedIn
  • Instagram

故事

全诗侧重叙述了游牧、迁徙过程中一对男女青年的爱情故事:羽勒排和久命姑娘,同伙伴们一道冲破家庭阻挠,决计迁徙到美好的地方去。父母把羽勒排挡回,一对恋人被活拆生分,终至酿成殉情悲剧。作品热情讴歌牧儿牧女自立自主、追求新生活的进取精神,歌颂主人公忠贞不渝的爱情,对家长制禁锢下的婚姻提出了控诉。

在高原牧场上,一群青年男女(在部分版本中,他们是牧民奴隶)正在放牧牲畜。他们搭帐篷、吹笛子和口弦琴,生活相互亲密。山谷中的父母(或其他版本中的牧主)担心青年在牧场惹事,催促他们下山,但青年拒绝。父母多次试图召回他们,却都失败。担心他们逃往远方,父母(或牧主)修建高石墙将其囚禁。一天,青年们丢失了一只羊,在寻找过程中发现了一棵神奇的宝石树。他们用树上的珍宝装饰自己,并策划逃脱。他们推倒石墙,搭桥过河,开始迁徙之旅。

 

途中,朱古玉勒排被父母召回,与心爱的康梅九咪被迫分离。九咪数次通过鹦鹉向玉勒排传递消息,请他来娶她,但只换来父母的咒骂。长期等待和失望后,她以为听到恋人祭祀女神的呼唤,在十二崖坡上自缢身亡。当玉勒排最终赶到时,已为时太晚。悲痛之中,他点燃松柏火,祭身与爱人共赴黄泉。

 

这部史诗以东巴象形文字记载于纳西族古代东巴经书中,承载着纳西族古老的记忆、情感与智慧,记录了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与文化思想,是东巴典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汇集古代纳西社会的百科珍宝。

​主题讨论

《鲁班鲁绕》是纳西文化中首部以浪漫牺牲为主题的悲剧挽歌,也是纳西文学关于悲恋题材的巅峰之作。从悲剧美学的角度来看,该作品首先以生动描绘人类生活与自然中美好理想与纯真爱情遭受残酷践踏和摧毁而触动心灵。同时,它暗示了历史变迁带来的社会制度突变与长期存在的纳西本土传统之间的尖锐冲突,批判了等级制度、封建主义、父权礼制及阶级压迫的残酷与黑暗。诗歌反映了纳西青年自发的抗争与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他们努力摆脱婚姻束缚。

 

纳西青年的悲恋源于当时的婚姻现实:青年在婚前可自由恋爱,却缺乏婚姻自由。尤其是在1253年纳西族纳入元朝统治后,随着地方中央集权封建管控的开始,“幼婚”与“生前订婚”等封建习俗被强加于纳西社会。以忠、义、自由和浪漫著称的纳西青年选择为爱情而死,用生命抗争非人化的社会制度。主人公朱古玉勒排与康梅九咪吉的命运生动再现了纳西社会广泛存在的爱情悲剧。作品以强烈的艺术力量凝练并升华了这些痛苦的人生悲剧,最终以主人公为爱情理想献出青春生命的不可逆悲剧收束。此高潮深深打动观众,引发无限怜悯与同情,达到“以泪洗净心灵”的强烈情感效果。

 

所描绘的悲剧冲突涉及生命、思想、意志与死亡的斗争——不可避免且无妥协。这些冲突直接导致爱情与生命的悲伤与毁灭,引发主人公及他人的深切痛苦,产生撕心裂肺、震撼灵魂的效果,这正是该史诗的悲剧魅力所在。

 

《鲁班鲁绕》开创了纳西文学中以浪漫牺牲为主题的悲剧创作,代表了东巴文化悲剧艺术的重要作品。作为悲剧,其表层冲突在于爱情与现实之间,深层冲突在于纯粹人性情感与社会制度之间,其根基是社会变革时期的文化碰撞。作品在描绘悲剧冲突、塑造悲剧人物、描述悲剧场景等核心方面成功体现了东巴悲剧美学的基本特征。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