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
《黑白战争》(又名《莽术战争》)是一场发生在“莽方”(白方)与“术方”(黑方)之间的神话级大战,源于两个部落:拥有白天、白阳、白土地等光明属性的“莽部”,与掌握黑夜、黑地、黑太阳的“术部”。
战争起因于莽部的首领埃森米温想要创造一个更完美的天地,于是重金聘请术方的天才造物者董若瓦路前来协助打造新的天地日月。然而,术部的领袖米利董兹认为莽方的光明会破坏术方的秩序,遂设下陷阱,污蔑董若瓦路违背常规、犯下“魔鬼般的黑地罪”,将其处死并将责任推回给莽部。得知真相后,埃森米温大怒,派兵讨伐术方,却遭遇挫败。术方随后派出美女格饶诱惑董若瓦路,董若瓦路在不断的试验中逐渐放松警惕,终因情感牵绊而死于诱惑陷阱。
董若瓦路的死点燃了米利董兹与莽部之间的全面战争。术方防守坚固,莽方久攻不下,直到天空之神多格尤玛率三百六十位战神降临,才帮助莽部击破术部城堡,获得最终胜利。结局是黑白边界的山川也随之消失,两方从对立走向融合。莽人栖息白地,术人亦居于黑方,世界归于统一与宁静。
精神根底
尽管《黑白战争》是一部以战争为题材的神话史诗,其核心却传达出一种和平与和解的精神。冲突并未因仇恨而走向毁灭,而是在对抗中实现了适度的克制与最终的融合。正如东巴文化研究者老东巴和和振伟先生所指出的,战争虽然起于莽方的造物者董若瓦路违反常规,但术方试图将整个莽方彻底抹除的行为同样值得反思。正如现实中孩子犯错不应遭受不可挽回的惩罚,最终天神还是选择协助莽方,对术方进行反击。这种转变反映了东巴文化中推崇的“和而不同”与“天人合一”的信仰核心——即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共生,而非相互毁灭。
在东巴神话体系中,“术方”常象征自然本身(也称“署”),而“莽方”象征人类,两者如同同父异母的兄弟。兄弟之间的和睦,正是人类与自然实现繁荣共存的前提。因此,《黑白战争》的最终结局并非一方彻底毁灭,而是黑白交融、重新平衡,正体现了这种哲学思想的深远影响。从更广阔的角度看,战争在历史上虽常伴随残酷与血腥,却也是文明交流与融合的催化剂。无论是亚历山大的东征,还是成吉思汗的西征,皆促成了文化的碰撞与交织。在中国西南的大山深处亦是如此:纳西族的东巴文化正是在与白族、傈僳族、藏族、汉族等民族长期互动中逐步形成的。这种多民族共存、交流不息的格局,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包容与和平传统,也使得这些文化至今仍生生不息,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民族历史形成鲜明对比。
因此,在围绕《黑白战争》进行艺术或文化创作时,更值得强调的主题应是:战争背后的融合、人类与自然的调和,以及文化交汇中的生命力与温情,而非仅仅停留在冲突与毁灭的表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