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A2ACE6FA34653DAAF01BCBDCE90_855FBE55_3CF93.jpg

纸牌画

"至诚与奉献"

​关于东巴纸牌画

东巴纸牌画可追溯至公元3世纪左右,受纳西族原始宗教和古羌族祭祀文化的影响,并与汉代西北地区的“人面木牌”有一定关联。随着东巴教的形成,纸牌画逐渐系统化,成为东巴祭司在仪式中使用的重要法器。

 

纸牌画以自制土纸为媒介,根据形式、大小和内容可分为四类:

1. 战神纸牌画

有五张牌,分别代表五方战神。其大小与东巴经书相似。每张牌的上方描绘飞翔中展爪的“修渠”神鸟(又称神鹏),下方描绘战神手持兵器、骑乘不同动物:巨爪赤虎、白狮、翡翠青龙、金象,以及“修渠”神鸟,分别对应东、南、西、北、中五方战神。

2. 自然神与拟兽纸牌画

这些牌略小于五方战神牌,既有彩绘也有素描。图像一般描绘神鸟“修渠”、降魔神“蜀”、金色巨蛙、孔雀以及幽马战神等。

3. 卜卦纸牌画

卜卦牌对应不同的占卜方法。例如,“左拉卡”牌用于测算人的出生年月时(八字),由30个矩形卜卦图组成,每张管两年运势,涵盖完整的六十年周期。另有“八卡”(蛙卦男女五行占卜),一张画有“金黄色巨蛙”的牌,以及围绕四方排列的十二生肖动物,用于根据五行八卦进行占卜。还有一套33张抽签牌,每张附棉线,由求签者抽取,东巴祭司解读牌面图像。卜卦牌上的彩绘图像常将人、神、鬼或动物与单色象形文字结合,有时在画面中重叠。

4. 五面冠纸牌画

五面冠因描绘五位神而得名。它类似大陆道士、萨满、羌族师比和韩国祭祀领袖佩戴的礼冠,显示起源于中国大陆。但因各族宗教形式不同,五面冠的内容有所差异。东巴五面冠以东巴首领丁巴什洛为中心,配以战神神鹏、守护神幽马、战神郎九久和大拉本命。各地略有差异,例如塔城周边的五面冠还绘有八吉祥符号和笑佛,明显受藏传佛教影响。五面冠由多层纸叠装而成,用红布绑于头部,色彩鲜艳、构图对称,造型简洁,突显东巴庄严宏伟的风格。

E8508695134B5E6CAB890CA42AC_5EFCF315_2DA89.jpg

文化内涵

纳西东巴仪式画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生动体现了纳西族精神信仰与多元文化影响的融合。从宗教角度来看,这些画作是东巴仪式中不可或缺的媒介,传达了纳西族原始的自然崇拜以及对神灵与鬼怪的信仰。通过对神祇和超自然存在的图像描绘,它们为人与神灵的交流架起了桥梁。

 

在民族文化层面上,东巴仪式画融合了古羌图腾、藏传佛教宗教元素以及汉族道教的象征体系,形成了独特的视觉语言,反映了纳西族在历史上对多种文化的吸收与创新。

 

在功能上,这些画作具有双重价值:它们既是东巴祭司在仪式中的重要法器,也充当“教材”(称为“蹉模”的画册),用于保存和传承东巴绘画技艺。通过固定的视觉图式,它们维持了宗教仪式的规范结构。

 

信仰载体、文化符号与教育工具的结合,使东巴仪式画成为理解纳西族文化基因的重要钥匙,彰显了少数民族艺术“以形载道”的深邃智慧。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