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1974E0D0441D298AA934CE0289F_240F09EF_2A362.jpg

木牌画

关于东巴木牌画

东巴画是纳西族传统绘画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遗产。它随着“东巴教”的发展逐渐成熟,并与各种东巴仪式紧密相关,由历代东巴(纳西语中意为“祭司”或“智者”)不断整理、创作与传承。

 

东巴画最初作为仪式器具的插图出现,其内容反映了纳西祖先的风俗、宗教、天文学、法律、哲学、历史、地理、医学等诸多方面。这些画作对研究纳西族社会生活、宗教哲学、历史演变、民俗文化、科学医学及艺术形式具有重要价值。纳西东巴画也是研究人类原始绘画艺术的重要参考资料。

 

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常绘制在松木上,制作成约30至70厘米长、8至15厘米宽的平木牌。根据顶部形状,可分为尖顶和扁平两类:尖顶牌多用于描绘神明等善良形象,色彩鲜艳,如红、黄、绿;扁平牌用于描绘凶神或鬼怪,通常保留木材本色。从艺术上看,东巴木牌采用典型的三段式构图:上段描绘日、月、星辰;中段呈现主要神灵或鬼怪;下段描绘祭品或自然元素。线条粗犷奔放,形态夸张变形,使用矿物颜料呈现强烈的色彩对比。作为东巴教的重要仪式法器,这些木牌在风祭、丧葬等仪式中充当精神媒介,置于祭坛或指定位置,以促进人与神灵的交流,并安抚逝去的灵魂。

 

2006年,东巴画(包括木牌)被列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不仅保存了从象形文字到绘画演变的痕迹,也体现了纳西族古代宇宙观与生命哲学,是研究人类原始艺术及民族文化交流的珍贵“活化石”。

bottom of page